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内容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医疗器械发展对比!

长三角招商网2年前 (2022-02-13)新闻中心434

  本文以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及占比情况为视角,对比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医疗器械产业最新发展情况,洞察规模、渠道、集群、融资、创新五方面概况。本篇为“企业实力篇”,选取生产企业数量、经营企业数量、企业集聚程度、融资企业占比以及高新企业占比等数据指标。后续将推出发展潜力和产业生态等系列专题。

  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融资企业占比以及经营企业数量三方面表现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情况稍弱,整体未出现明显短板。京津冀城市群则在企业集聚程度上保持领先,长三角城市群紧随其后,未形成明显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创新实力,经营企业与长三角城市群数量相当。

  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城市群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61家,粤港澳大湾区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774家,长三角城市群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912家。总体来看,三个区域可生产Ⅰ类产品的企业和可生产Ⅱ类产品的企业占比相差不大。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可生产Ⅲ类产品的企业占比相对领先,分别达到11.74%和10.72%。

  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经营企业数量分别为13.56万家12.86万家、7.72万家。

  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城市群约有79.11%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集中在集聚区(经开区、高新区等)以及产业园区内,企业集聚度较高。其次是长三角城市群,集聚度为77.44%。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生产空间分布相对分散,集聚度仅为56.54%。

  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获得融资的医疗器械企业分别为668家、238家、269家。其中,获得一级市场融资的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分别为651家、232家以及266家;获IPO募资的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分别为17家、6家以及3家。从融资企业占比情况来看,长三角城市群获融资企业数量占生产企业总数的8.44%,京津冀城市群为6.68%,粤港澳大湾区为5.63%。

  从研发投入看,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7.60%,长三角城市群研发投入占比相对低,仅为5.08%。低于国内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研发比例为6.5%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高新技术企业看,在数量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共2199家。在占比上,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占生产企业总数比例最高,达32.72%,即每三家生产企业里就有一家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从专利申请情况看,三地医疗器械发明专利结构大致相同,均以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为主,外观设计类专利数量则相对较少。在专利总体数量上,粤港澳大湾区平均每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申请数量为21.14件,高于其它两地。从发明专利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生产企业平均数量分别达到8.46件和7.50件,相比京津冀地区优势明显。

  从医疗器械配套资源及服务机构视角切入,选取高校数量、三甲医院数量、相关专业服务机构数量等数据指标,对比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发展现状。

  长三角城市群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发展较为全面,产业投资数量优势显著,未有明显短板。京津冀城市群在产业集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产业投资事件少于另外两地。粤港澳大湾区在专业服务方面存在领先优势。

  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城市群开设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最多,共有103家。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分列二、三名,高校数量分别为53家及32家。从高校企业比(高校数量与生产企业数量之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来看,长三角城市群高校企业比最高,为1.50%;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企业比分别为1.14%和0.47%。

  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凭借丰富的高校资源,分别建立了以医学教育为主题的“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和“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育高校联盟”,充分凝聚师资力量,发挥高校研学功能,助力医械产业蓬勃发展。

  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城市群共有248家三甲医院,医疗资源较为丰富。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三甲医院数量分别为193家和123家。

  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甲医院)作为医疗器械产品临床试验和产品应用的重要主体,与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合作,有利于实现产业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大湾区为例,2021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与广智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医疗和生命健康基地”签约仪式在南方医院举行,旨在打造区域内以医疗科研协同创新及大健康为主导产业的业态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城市群共有146家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居三地之首。三地服务机构各具特色,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机构数量远高于另外两地,共126家。京津冀城市群医疗器械CRO机构数量最多,共有55家。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医疗器械CDMO机构数量均为25家。

  医疗器械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学科交叉等特点,在研发、临床、注册、生产、销售等核心环节,都需要足够的专业服务支撑。为促进产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逐渐牵头开展项目建设工作。2021年7月,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海宁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长三角医疗器械检测评价与创新服务综合体”,项目立足浙江、覆盖长三角、辐射全国,重点打造“两中心一站一平台”,目标为建设国际一流、国际领先的医疗器械技术支持高地。

  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京津冀城市群三地医疗器械企业获得融资的事件数(含一级市场和IPO两方面)共253起,全国占比为81.35%。从融资类别来看,2021年三地融资事件以一级市场融资为主。从融资数量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共发生医疗器械融资事件153起,居三地首位。

  从融资金额来看,三地融资事件均为亿元级融资为主。2021年间,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亿元级融资事件数分别为71起、21起以及17起。

  从融资领域看,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融资主要集中在体外诊断领域,京津冀城市群融资则主要集中在医用软件领域。

  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集聚区(高新区、经开区等行政区域)数量分别为291个、157个以及121个。京津冀城市群集聚区数量虽不及长三角和大湾区,但生产企业集聚度居首位,约有79.11%的生产企业坐落于集聚区内。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度分别为77.44%和56.54%。

  生产企业容纳量前十的集聚区中,长三角城市群占4个,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分别有3个。凭借活跃的资本市场和充分流动的生产要素,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产企业数量远高于其他集聚区。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陆续出台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向园区集聚,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20年1月,《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同时发布的配套文件还有《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2022年1月,深圳市发改委于发布《关于组织实施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准入专项扶持计划申报的通知》,将启动实施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准入专项扶持计划申报,对在国内外进行临床试验或取得注册上市资格的创新药物、医疗器械产品进行资助。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九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别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医疗器械领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

  日前,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统计了2021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数据,通过回顾2021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行业运行情况,助力企业看清行业脉络,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机遇,进而促进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已有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4516家,较2020年底增加316家,增长率7.5%,全国占比16.5%。其中,可生产Ⅰ类医疗器械企业2983家,可生产Ⅱ类医疗器械企业2221家,可生产Ⅲ类医疗器械企业223家。

  2018-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保持稳步增长,但增速较去年同期放缓。

  其中,可生产Ⅰ类医疗器械企业、可生产Ⅱ类医疗器械企业增幅明显,在大湾区建设及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加972家和481家;可生产Ⅲ类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走势保持平稳。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市(1441家)、深圳市(1289家)、佛山市(617家)。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分别为878家和657家,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拥有中国唯一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深圳,稳居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双榜首位。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注册产品共计28584件,全国占比14.3%,较2020年底增长10.1%。

  2018-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数量持续攀升,两年复合增长率为29.9%。

  2018-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Ⅱ类、Ⅲ类产品年平均首次注册量达1418件。2021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Ⅱ类、Ⅲ类产品首次注册955件。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注册产品中排名首位的城市是广州市(10488件),随后是深圳市(10302件)。

  截至2021年6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品有体外诊断试剂8811件(占36.9%),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3631件(占15.2%),骨科手术器械1807件(占7.6%),口腔科器械1202件(占5.0%),物理治疗器械1178件(占4.9%),患者承载器械1142件(占4.8%),医用康复器械1041件(占4.4%),无源手术器械781件(占3.3%),医用成像器械711件(占3.0%)等。

  可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品门类较齐全。得益于精准医疗发展趋势和研发生产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体外诊断试剂数量最多。

  在政策利好、技术赋能、市场扩容等多重催化下,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生产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产品注册数量持续上涨。在抗击疫情方面,体外诊断试剂为疾病诊断提供了精确和高效的治疗依据,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能,预计未来体外诊断领域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粤经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14.28%!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原文发表于【杨雳,胡田彧,张兴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报告[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1(03):88-99.】,本文为部分摘录。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重点建设“健康湾区”,预计到2028年,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GDP总量将达到2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2.5万亿~3万亿元的规模。

  医疗器械产业是建设“健康湾区”的重要基础与技术支撑。在“十四五”开启的重要节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产品种类逐步增加、科创实力显著提高、专业服务发展迅速,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有效产品注册量共计26250件,同比增长29.79%,全国占比14.03%。其中,Ⅰ类产品共计15245件,Ⅱ类产品共计9604件,Ⅲ类产品共计1401件。体外诊断试剂、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以及物理治疗器械居多。

  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现有三甲医院122家,动物实验机构181家,临床试验机构90家;医疗器械检测机构33家;第三方物流资质企业35家;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78家。

  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计4154家,全国占比16.33%;其中,可生产Ⅰ类产品的企业2701家,可生产Ⅱ类产品的企业2126家,可生产Ⅲ类产品的企业265家(图1)。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产业基础深厚的地区,如广州市、深圳市和佛山市(图2)。

  上市企业是衡量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共有21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其中,主板企业3家,创业板企业12家,中小企业板企业3家,科创板3家(表1)。

  高新技术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力军,是衡量地区之间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共计1187家,全国占比21.24%(图3)。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的地区,如深圳市、广州市和佛山市(图4)。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在科技管理部门管理下,依托一定数量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科技型中小企业共计940家,全国占比21.99%(图5)。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广州市、深圳市和佛山市(图6)。

  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共有Ⅱ、Ⅲ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22,078家。其中,仅经营Ⅱ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108,993家,仅经营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3245家,同时经营Ⅱ、Ⅲ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9840家。经营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市、广州市、东莞市(图7)。

  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有效产品共计26250件,全国占比14.03%(图8)。其中,Ⅰ类产品共计15245件(占58.08%),Ⅱ类产品共计9604件(占36.59%),Ⅲ类产品共计1401件(占5.34%)。

  2018-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Ⅰ、Ⅱ类新增产品数量持续上升,Ⅲ类新增产品数量保持稳定(图9)。

  从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医疗器械产品结构与数量分布看,广州市在产品数量方面具备优势,深圳市Ⅱ、Ⅲ类产品数量与占比均领先其他各市(图10、图11)。佛山、珠海、中山、东莞等城市近几年优先发展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中高端器械产品占比情况较为可观。

  从产品细分领域来看,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占据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数量的半壁江山(图12)。

  根据《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审批是为了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特殊审批通道。

  2016-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创新审批通道产品共计28件(2020年3件),其中通过创新审批产品共计6件(表2)。

  2017-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优先审批通道产品主要分布在深圳市、广州市及珠海市(图13)。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维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完善产业链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具备产业转移协同发展的基础与潜力,未来将充分发挥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作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健康湾区”的建设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长三角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www.850860.com/index.php/post/1142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2020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发布 长三角城市群崛起成为人才生态高地

《2020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发布 长三角城市群崛起成为人才生态高地

  9月18日,在“风起大会”现场,微链、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和猎聘网共同发布了《2020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该报告选取国内32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首府)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前瞻丨“2021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将于6月25日举行聚焦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等议题

前瞻丨“2021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将于6月25日举行聚焦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等议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

新城市志|又一跨省域都市圈来了:重庆21区+四川广安

新城市志|又一跨省域都市圈来了:重庆21区+四川广安

  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之后,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日前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第六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实际上,重庆都市圈还可以加上多个前缀:全国...

长三角又“一枝独秀”?

长三角又“一枝独秀”?

  2022年至今,整体房地产市场压力巨大,CRIC数据显示,前八月成交“一降再降”,累计同比下降43%。   具体来看,在各大区域中,长三角地区表现相对更好,8月整体市...

全国城市十三强一半都被长三角城市群收入囊中!

全国城市十三强一半都被长三角城市群收入囊中!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全国城市十三强,一半都被长三角城市群收入囊中!...

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嘉兴晋级启示录

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嘉兴晋级启示录

  如果你是一座城,位于三省交界处,周围不到百公里的邻居们都是直辖市、省会城市、万亿城市这样的特大城市,你该怎么办?   现实中,一个叫嘉兴的城市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嘉兴目标: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嘉兴目标: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日前,浙江嘉兴召开市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嘉兴市委关于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嘉兴,是浙...